'
国内国际图片视频军事历史科技娱乐经济评论

张玉卓:神华要建立容纳不同能源的清洁能源供应系统

国际新闻来源:环球网 2023-10-03 06:15:3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哪里有卖不用实名认证的电话卡【微:309609043】已经实名制认证激活的.不用实名制认证激活的.不需要实名制认证激活免实名制手机卡电话卡(V)【309609043】移动联通电信广电不记名手机卡匿名电话卡出售购买买卖交易平台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将再添一座黄河大桥

【咨询微信309609043】


  


  

  农田连片,满地金黄。车行至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后边外村,色彩鲜亮、层次分明的画面映入眼帘。近看,一株株水稻齐膝高,沉甸甸的稻穗弯着腰。田间点缀着机电井和水渠,田边机耕路纵横、平坦畅通。

  “几年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在咱们村,今年又计划新建4570.32亩,目前机电井新建25眼,衬砌渠道又建了0.38公里。”村党总支书记张家辉报出一串数字。

  稳粮食产能,增生产效率,提种粮效益。跟随张家辉,记者和乡亲们算了算后边外村的高标准农田“三本账”。

  增产账——

  完善农田设施,提升粮食产能

  投入:今年亩均政府投资约3200元。

  产出:水稻亩产增加约60公斤,每亩能省约60元;玉米亩产约750公斤,每亩能省约50元。

  走进村委会办公室,打开文件柜,张家辉找出一份会议记录,里面夹着今年沈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书。村民代表的签名排成两列——“看!一致通过!当时还有村民说,自己出点钱建设都乐意,何况是国家拿钱给咱修?”张家辉说。

  早在2016年,后边外村就搞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农田3800亩,建起40眼机电井、40座出水池,还开挖了疏浚渠道和水田上水线路。“那次建完,效果很明显,大伙儿尝到了甜头。所以今年一说又要建高标准农田,都很支持。”张家辉说。

  村民张家义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者。种了一辈子地,种上高标准农田,他掰着手指头细数,“好处太多了”——

  最直观的好处,是路好走、水好排了。

  “以前,后边外村田间都是土路,下雨泥泞,人走都费劲,农机进田更费老鼻子劲儿。自从修了平坦的机耕路,下田干活方便了,大型农机进出也容易。”说着,张家义指了指身后笑道,3年前买的小汽车,现在直接开到田间。“排水渠以前也是土的,风吹雨打,冬天再有雪,年年坏、年年修,水渠上还爱长草,影响排涝。自从这土渠升级为水泥渠,水上得快,沟渠不长杂草,排水更踏实!”

  最实惠的好处,是种粮成本减少了。

  设施齐全,成方连片的农田节水灌溉更方便;道路配套,机械化作业不再难。路边,张家义抬手一指,“这一大片都是我家的地,种了400多亩,水稻、玉米面积差不多各一半。”自从建成高标准农田,水田亩均节水量在30立方米以上,化肥使用量亩均减少20千克。“算这两项,水稻每亩能省差不多60元,玉米每亩能省大约50元。”张家义说,“没修机电井之前,全靠柴油机发电。现在有了机电井,费用省了一大半。”

  最重要的好处,是旱涝保收、确保丰产。

  高标准农田建设,补上了灌排设施不足的短板,增强了农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村西边是黑土地,最开始没有排水沟,有一年降雨多,田间内涝很严重,庄稼损失了不少。”张家义回忆,前年,春旱秋涝,因为修成高标准农田,自家的地没旱也没涝,没受啥影响,照样丰产丰收。去年,张家义家收获玉米34万斤、水稻30万斤,种粮收入超15万元。“放在几年前,哪能想到是这个数?”

  最让农民舒心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个人“零投入”,完全由政府出资。

  后边外村2016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约495万元,亩均投资约1300元。建好后,村里的水稻亩产增加约60公斤,每亩增收超210元;玉米亩产约750公斤,每亩增收近200元。今年,后边外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约1497万元,亩均投资大约3200元,未来种粮收益有望进一步提升。

  像张家义这样上一轮参加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村民,这次为啥还愿意参与呢?原来,今年不光项目面积扩大,还提质升级,标准更高、设施更完善:把砂石路改造为水泥路,机电井从50米、60米升级到70米,渠道再进行衬砌等。

  在辽中区,像后边外村这样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39个,规划建设面积85.675万亩,实现基本农田全覆盖。去年,辽中区粮食产量达到11.03亿斤,连续11年保持在10亿斤以上,比2018年每亩增产234斤,促进农民增收8000万元。

  截至去年底,辽宁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3411万亩,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54.56%。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支撑。去年,辽宁粮食单产平均每亩达到930斤,粮食总产量达2484.5万吨。

  今年7月,辽宁印发《关于积极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的通知》,明确要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深化政银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投融资模式创新,形成多元投入格局,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并提高投资标准和建设效益。

  增效账——

  农田建设提质,粮食生产增效

  以前:每人每天最多插2亩秧苗,每人每天能收1亩玉米。

  现在:一台插秧机一天插60亩秧苗,一台收获机一天收玉米上百亩;土地流转价格每亩增加300多元,土地集约化利用率大幅提升。

  田边立着一根石杆,杆上挂着个开关盒,张家义打开盒盖,拧动开关。伴着“哗哗”的声音,汩汩井水从几十米深的地下被抽出,涌入深、宽约30厘米的水泥水渠,继而一路流淌几百米,滋润片片田地。

  渠相通、路相连,曾经灌溉不便的田块,如今成为高产田,高效节水灌溉和大农机机械作业更加方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老话说‘六月不插秧’,可在我们村,以前插秧总得拖到6月以后。为啥?忙不过来呀!手快的人,一天也就能插2亩田。现在,1台插秧机1天就能插60亩;玉米收获时,以前每人每天能收割1亩地,现在1台收获机1天就能收上百亩。”张家义说,农机作业保证了农时,还节省了人力。

  在张家辉看来,高标准农田不只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率。“自从有了高标准农田,我们村的土地流转率和流转价格一路走高。到去年,流转价格平均每亩增加了300多元,村集体增收6.5万元,村民的流转收入稳步提高。”

  土地流转了,时间充裕了,不少农民也腾出工夫,外出务工赚钱。

  “这两年,流转收入高了,我就把地流转出去,自己去袜子厂或者合作社打工。”今年60岁的村民韩桂珍说,“今年,我家每亩地流转收入900多元,打工每月还能赚两三千元。”

  算好“大账”的不只是农民,还有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者和运营者。辽中区的一家企业承担后边外村在建高标准农田项目,企业负责人韩林说:“我们施工期与农忙时间错开,农闲时抢工期;农忙时,宁愿把施工进度缓一缓。”

  村西头的一处稻田旁,几辆挖掘机正挥动“臂膀”,抓紧铺设田间道路,不时有村民驻足观看。韩林介绍,他们负责20多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辽中区11个街道,从设计到施工,随时跟各乡镇、村庄沟通,再由村干部和村民联系,确保建设细节适应农民需求。“有个周末,有村支书给我打电话,说管道坡度村民不满意,我们赶紧协调,及时调整优化。”

  辽宁出台覆盖高标准农田项目全周期的设计、评审、监理、施工、验收、管护、金融资本投入等各项制度,推行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平行检测、项目法人全过程质量抽检“三检制”,同时进一步明确建设标准。

  建得好,更得管护好。沈阳创新推行高标准农田“损毁工程险”,施工单位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履行项目竣工验收后10年内的损毁工程修复工作,并在施工阶段派驻工程监理。同时,当地还搭建了在线监管平台,对项目进度、资金管理、建后管护等关键环节进行闭环管理,形成了“制度保障”“保险护航”“物联监控”等创新举措,有力确保农田工程设施持续稳定发挥效益。

  增收账——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种粮积极性

  过去:施肥靠背驮手舀,辛苦又掌握不好量。

  如今:机械化率提升,农技应用广泛,后边外村农业生产人均增收600元。

  “自检成功,3秒后起飞!3,2,1……”

  一架无人机加速转动旋翼,在玉米田上方向前推进,均匀播撒着肥料,绿色“海洋”被吹起朵朵浪花。这是今年夏季施肥的场景。

  “以前施肥打药,有的区域无人机没法落、飞不到,还得靠人力。现在,路都平坦了,无人机能飞到田里的各个角落。”说话的,是后边外村种粮大户、54岁的岳志红。

  早年间,施肥可没有无人机这个“好帮手”,那时农民得背上沉重的化肥袋子,走到田地中间,弯腰舀起化肥,挥手扬出去,再走向下一片……既辛苦,又掌握不好施肥量。如今,无人机飞上一圈,高效又精准。

  走进岳志红家院子,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铲车等大型农机设备琳琅满目。“农业基础设施好,适合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这几年我学了好几样农机操作。家里今年种了600亩地,大部分是水田,都是机械化作业。”岳志红说。

  “有了高标准农田,种粮大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迫切了。每次培训,大家伙报名积极性都很高。”辽中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于奎武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土壤的地力、肥力,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等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辽中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赵玉新介绍,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有机肥撒施、节水灌溉、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进田,效果被越来越多农民认可。去年,辽中区玉米、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5.8%,开展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作业率达85%。

  天色暗下来,岳志红戴上头灯,套好手套,骑着三轮车来到稻田边。停好车,拎着桶,深一脚浅一脚蹚进田里。他弯下腰一探手,起身时手上已抓着一只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抓蟹得晚上,养蟹得注意喂食,喂豆粕,能壮黄……”不一会儿,岳志红就抓了满满一桶螃蟹。

  “我寻思,咱这农田设施都完善,地力也好,就专门跑到盘锦学了技术,村里非常支持。前年我开始尝试稻田养蟹,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这不就多挣了吗?”岳志红在自家的500亩稻田养蟹,去年,水稻收入每亩增加300元,稻田蟹每亩收入500元。

  一地双收,农田产出更多效益。在后边外村,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学技术,发展稻田养蟹、稻田养鸭。在村干部带动下,2021年,后边外村成立喜稻种养殖合作社,吸纳全村九成以上农户加入。去年,稻田养蟹面积达1200亩,产值近380万元,村里还注册了稻田蟹和稻田米商标,拓展电商渠道,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很难想象,几年前,后边外村还是个无项目、缺产业的薄弱村。张家辉回忆道,“耕地少,人均2亩地,还都很碎,每户耕地不连片,有的被分成好几块小田,种起来费劲。那时种粮得靠天吃饭,产量没保障,效益一直上不去。”

  如今,乡亲们种粮有了赚头和盼头。“正因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我们才能抓住机会,推动土地流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张家辉介绍,去年,后边外村人均收入2.5万元,在农业生产方面,人均增收600元,“现在,村里农田是高标准,大伙过的是好日子!”

  本期统筹:蒋雪婕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版式设计:沈亦伶

  本报记者 郝迎灿 刘佳华

  (人民日报)

【编辑:付子豪】


  • 央视新闻
  • 央视财经
  • 央视军事
  • 社会与法
  • 央视农业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home/t0800com/public_html/index.php:24) in /home/t0800com/public_html/index.php on line 29
哪里买不实名的手机卡_出售_购买_买卖交易平台 '

习近平主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并致辞(组图)

国际新闻来源:环球网 2023-10-03 06:15: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哪里买不实名的手机卡【微:309609043】已经实名制认证激活的.不用实名制认证激活的.不需要实名制认证激活免实名制手机卡电话卡(V)【309609043】移动联通电信广电不记名手机卡匿名电话卡出售购买买卖交易平台辽宁省消协提醒:警惕“返青粽子” 吃了或中毒

【咨询微信309609043】


  


  

  中新网北京10月3日(张钰惠)举国同庆之时,也是扎堆办婚礼的好时候。这个“十一”,除了新人,婚礼上的重要人物——伴娘伴郎也为即将到来的婚礼忙碌了起来。找不到伴娘伴郎怎么办?这届爱凑热闹、喜欢吃席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新兴职业——职业伴娘(郎)。

程前方 摄
  程前方 摄

  从“凑热闹”“想搂席”到一份事业

  正值“十一”假期,举办婚礼的新人多了起来,女大学生朱晴(化名)在交易平台上等待着下一个新娘的邀约。

  “我看到有人挂帖子,也挺想参加的,就复制黏贴了一份,于是就这样开始了。”朱晴是一个精力很旺盛的人,哪里有活动就喜欢去凑个热闹,也是因为能免费吃席,所以萌生了成为职业伴娘的想法。

交易平台上的伴娘租赁服务
  交易平台上的伴娘租赁服务

  因为还在上学,朱晴只接学校当地和老家的单。一单288元,包往返路费或接送以及婚礼前一天晚上的吃住费用,再加上婚礼当天收到的红包。

  作为职业伴娘,朱晴在婚礼前负责指导策划接亲游戏,指引新人购买游戏道具。婚礼前一天要彩排接亲游戏,一般是要求新郎回答关于新娘的问题,或者两人共吃用一根线拴起来的果子等等,还要布置婚房,据朱晴所说,“动手能力要强,手要巧”。婚礼当天,要全程跟着新娘拿东西。

  流程看似简单,但跟了几场婚礼下来,朱晴发现,即便伴娘不是婚礼上的主要角色,也有很多“门道”在里面。一般来说,伴娘不能太美太高,也不能太丑太矮,和新娘显得不搭。作为这样一个衬托性角色,朱晴很有职业自觉。

  在接亲环节,新郎一方为了迎接新娘,会给女方亲友和伴娘“堵门”红包。为了活跃接亲气氛,朱晴会象征性地参与抢红包,但不会抢在最前面。当地婚礼接亲有一个“藏婚鞋”的环节,新郎一方要拿着红包问婚鞋在哪里,找到后给新娘穿上才能走,这时,朱晴不会参与藏婚鞋,而是将这个拿红包的机会留给新娘真正的亲戚好友。婚礼结束后,朱晴会和新娘商量是否要归还双方家属给的红包和“堵门”红包,新娘为了报答她,通常会痛快地让她收下。

  婚礼上,摄影师会全程跟着新娘拍照,作为新娘的“同学”“同事”“朋友”,朱晴自然要与新娘合照。“对于自己的身份,新娘说我们是什么关系,就是什么关系,新娘没开口也不能主动说,无论如何尽量少说话。”据朱晴所说,一些农村婚礼比较讲究面子,如果知道伴娘是租来的,会显得新娘人缘不好,“连个姐妹都没有”,尤其是男方亲戚问起来更是要隐瞒,否则会被认为“女方家里没人撑腰”。朱晴逐渐学会了圆滑地伪装自己,模糊处理或者编造一个身份。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继续做下去。”又能赚钱,又能凑热闹、免费吃席,还能顺路回家看看父母,朱晴心想,这样的好事,应该没人不愿意吧?

  矛盾与感动

  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婚礼当天也还是会手忙脚乱,出现矛盾也是在所难免,尤其是在接亲环节。

  朱晴就遇到过几次。有一次跟婚礼,伴郎不太懂接亲的“规矩”,在女方亲友堵门时直接冲了进来,为了要红包,还将接亲游戏的道具藏了起来。有伴娘冲上去抢道具,和伴郎发生了争执,一来一回之间,伴娘被划伤了,气氛顿时变得尴尬起来。

  “遇到矛盾要不卑不亢地解决,千万不能跟着闹,场面混乱了,新人的脸色也会不好看。”这种情况下,朱晴会站在一旁等待摄像师的到来,镜头一摆,游戏自然要开始,藏道具的人也自然就会把道具拿出来。此外,她也不会亲自参与“堵门”这种可能会发生碰撞的事情,一般由女方的亲戚完成。

  用朱晴的话来总结,身为职业伴娘,不能主动制造和参与矛盾,“要尽心尽力,也要尽量不添乱、不帮倒忙”。

  婚礼是世情百态的结合,有笑有泪,有矛盾也有感动。最为触动朱晴的一场婚礼,有关于一位新娘和她的伴娘之间的姐妹情谊。

  就在不久之前的九月份,一位新娘联系到朱晴。因为远嫁加上晚婚,新娘的姐妹们有的在外地,有的已成家生育,所以只好委托朱晴做伴娘。但在婚礼上,新娘的一位姐妹还是带着孩子从外地赶了过来。朱晴注意到,她风尘仆仆,穿着和妆容随意,时不时地要看顾孩子,但眼神没有离开过新娘,一直拿着手机给穿着婚纱的新娘拍照。她一整天都在帮着做这做那,直到朱晴招呼她吃东西,她才匆忙吃了一点。

  “那一刻,我觉得站在新娘旁边的不应该是我。”朱晴被这份情谊所感动,她觉得,这个重要的时刻,应该是由真正的姐妹来见证的。

  婚礼结束后,朱晴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篇帖子。“我也希望我的闺蜜能来参加我的婚礼,我会为她们的真心祝福落泪。真情不易得,希望各位新人且行且珍惜。”她如此写道。

  婚庆新需求衍生新职业

  由于晚婚,徐宁(化名)临近“十一”婚期还没有找到伴娘,最终花500元租了一个。根据她的要求,伴娘不能太矮,也不能太高,还要合自己的八字,不能属牛属虎。即便徐宁有种种要求,也可以找到可以和自己相匹配的伴娘。

  除了如朱晴一样在平台上接散单的职业伴娘,伴随着婚庆市场浮现出的新需求,伴娘租赁中介纷纷出现,将有意愿成为伴娘的女孩们聚集起来,在她们与新娘之间牵线搭桥。

伴娘租赁中介纷纷出现
  伴娘租赁中介纷纷出现

  21岁的吴茜(化名)当伴娘的经验非常丰富,已经跟过50多场婚礼,除此之外,她还在社交平台上经营着一家伴娘工作室,将各具特色的伴娘对接给有着不同需求的新娘。吴茜的工作室有普通、中级和高级伴娘,收费358元至488元不等,收费越高,伴娘的经验越多,提供的服务越多。其中,有的高级伴娘有过婚礼管家工作经验,可在婚礼上为新娘提供全流程服务,还可以帮忙联系和对接婚礼的“四大金刚”(司仪、化妆师、摄影师和摄像师)。

  中新网还联系到一家伴娘公司,该公司目前已拥有上万名职业伴娘伴郎,为全国各地的新人提供婚礼服务。相比于一般的租赁中介,该公司旗下的伴娘伴郎需通过培训考核,与新人确定好人选后还会签署租赁合同。

  “职业伴娘伴随着婚庆新需求出现,对应着这样一个市场需求,产生了新的工种,我认为,这是一种劳动分工细化的表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谈到,采用市场化方案去解决婚庆问题具有更高的效率,可以避开一些人情问题,例如找不到伴娘伴郎失了面子、不想麻烦亲朋好友等等。

  同时,在婚礼这一人生的关键时刻,都需要采用这种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张成刚感到有些悲观。“对于新娘新郎来说,肯定是希望自己最亲近的人成为伴娘伴郎,但因为大家的时间都如此紧张,做伴娘伴郎的成本太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采取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张成刚表示。

  对于这种新兴的租赁形式,张成刚认为,伴娘伴郎和新人之间不是劳动雇佣关系,而是平等的民事关系,因此应当允许市场充分发展。当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时,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行业指导意见,但更多还是要靠市场进行调节。(完)

【编辑:付子豪】


推荐阅读 北京60岁茶点店重开张 钱三强曾常来买苹果派(图) 魅族“不务正业”,或进军电动车领域,你买单吗? 李克强:发展新动能有助推动去产能
  • 央视新闻
  • 央视财经
  • 央视军事
  • 社会与法
  • 央视农业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